文 王礼军 译 贺潇 图 博而励画廊
“观世间怪乱之像,慨叹颇多,不能释怀,乃以混沌无智之眼观今之奇巧之物,喻之以异兽之型貌,借之以讽世。”邱黯雄的这段话,可以看作是他整个《新山海经》系列创作的一个出发点。他这一出发,就是十年的征程。
邱黯雄 “观世间怪乱之像”博而励画廊展览现场/
2017年3月,博而励画廊的年度首展带来了邱黯雄的“新山海经3”,这是继2007年“前尘−新大陆架的沉降”,及2009年“关于:新山海经”,2010年的“动物园”之后,邱黯雄的《新山海经》系列水墨动画电影的又一全新亮相。集中体现了艺术家在过去十年中对于中国当代风景的思考。
邱黯雄,这位有着强烈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的七零后艺术家,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后去德国卡塞尔大学深造。在德国的学习和生活,让他清晰地看到不同国家地区的文明状态,也让他反观自身的文化身份。他一边思考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一边审视当下文明的冲突和困局,由此逐步建立了他批判性的观察视角和反思性的语言逻辑。回国后不久,他便开始了《新山海经》系列作品的创作。第一部的《新山海经》以能源冲突为线索,展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新山海经2》则以生物科技和太空技术为题材,在微观和宏观尺度中,描述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危机。而这次历时四年多创作的《新山海经3》则把现实投射到未来,描述了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迷思,在一个被虚拟全息图象包裹的废墟一般的城市里,人们生活在虚拟存在与现实存在的双重角色里,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重叠混淆,人们沉溺于虚拟的娱乐和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而真实生活却成为枯燥乏味的工作机器,最终虚幻的世界在现实矛盾中崩溃。作品对虚拟和现实的矛盾纠缠的描述,提出了对人在信息社会的存在悖论。
邱黯雄 “观世间怪乱之像”博而励画廊展览现场
邱黯雄借此表达他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困惑与不解。他用传统的绘画语言,也用当代的动画影像媒介,经过思考和沉淀的他不会被千奇百怪的艺术形式吸引,而是抓住当代艺术的核心命题——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的冲突和裂痕。因为他知道“传统艺术从流逝的时间之河里打捞出那些闪耀的瞬间,放在永恒的堤岸上,或者他们本来就是从永恒的彼岸向我们伸出手来。而当代艺术,contemporary包含了temporary,这已经很明白了,当代是转瞬即逝的,与永恒无关。”说到永恒的经典,就不得不回到《山海经》这部上古时期的奇书,书中不仅有山海地貌,更有神怪异兽。按说这样有些神神鬼鬼、荒诞不经的记述,在几千年受儒学“子不语怪力乱神”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不太会被人重视。但之所以流传至今,被奉为经典,称为奇书,就在于它试图打开一扇了解未知世界的窗户,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人类的本能。
去发现、想象、描述未知世界几乎是所有艺术家都感兴趣的事。邱黯雄用水墨、动画、装置等多种媒介,质疑我们已知的一切看似必然的现实世界,审视当下社会凸显的种种问题,并去揭示、构想一个隐匿在现实之下的未知的虚拟世界。科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现代文明之后的科技革命,让人类似乎一下洞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然而进入到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学的进步并没有让人们在奔向未知世界的路上获得更多的慰藉。相反,人们对不断发生的科技进步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未知世界并不单是面向未来的种种新事物,也包括人类历史进程中,那些被遮蔽掉的种种“旧事物”。邱黯雄正是领悟到这一点,才开始他的《新山海经》系列作品的创作。他把自己沉入到历史情境中,文化语境中,去理解《山海经》的奇思妙想。而后抽身置于当代社会之中,用人类的纯真之眼来看待现代文明。
《山海经》里描述的形形色色的奇异生物,自然很多不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认为那些不过是人的想象虚构,就未免太过轻率。正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的典故,真实和虚拟并不一目了然。那些看似不是在地上生长的奇灵怪兽,可能长期存在于人的观念中,人们的语言系统中。这些怪兽最终出现在书的记载中也就不足为怪了。邱黯雄感兴趣的不单是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记述,而是这些奇异的生物是如何在人的脑中捏合创造出来的。由此,艺术家敏锐的发现了人面对未知事物所激发的想象力是多么具有魅力。当人们看到一个完全不在经验中的新事物时,便会用已知的一切经验重新构建一个便于自己接受理解的结构。用这样的一个结构去替代那个不在自己经验中的新事物。邱黯雄用这样的方式创作了很多像《山海经》里记述的生物,而这些生物的原型不过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飞机、汽车、电脑等等现代工具。他以亘古洪荒的视觉状态描述现代文明,把今天的世界政治图景放进一个远古视角,在这种距离感下,现代人熟视无睹的现象成为神话素材,呈现出奇特荒诞的异世景观。
影片中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景象,延续了前两部水墨动画的特点。水墨动画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动画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线条的流动和水墨的晕染,有着极强的美感。但不为人知的是以前一些经典的水墨动画,比如《小蝌蚪找妈妈》其实并非用水墨在宣纸上画就的,而是用油性颜料在胶片上画的,再利用焦距的变化达到水墨的效果。所以邱黯雄的水墨语言很多也是利用画布丙烯来完成的。他并不拘泥于所谓的传统,而是敢于用新的媒介语言来探索表达的丰富性。在《新山海经3》中,他首次使用3D的技术,给影片注入空间的深度。3D并不新鲜,3D水墨动画听上去总感觉并不那么和谐。桃花源般的幻境用水墨的表现,恰如其分。而3D的语言是那么真实而具体,两者之间的美感似乎不可调和。而邱黯雄正是抓住了这样的一对矛盾,模糊了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观看,让人进入到一个美妙不自知的乌托邦世界,无疑是高超的,而让人质疑真实世界的虚幻显得更为巧妙。所以艺术家不满足于二维空间里,碎片般的符号移植,他要打破这样的审美疲劳,但同时也需要延续一种虚实空间交错的纬度。用极具真实感的三维技术来表现一个虚拟空间的想象之物,既有挑战性又有戏谑感。而这也让他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原本一张图就可以做到的效果,现在需要好几张。
世界的图景在刺痛耳膜的音乐中展开,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建筑在“仙气”缭绕中若隐若现。死寂的天宫如同荒芜的世间,绝望的地狱。这是休眠中的现代世界,还是上帝窥视中的人类家园,是你我生存的安居之所,还是注定颓败的桃花之源?戴着章鱼面罩的主人公环顾四野,熟悉的高楼大厦、亭台楼阁,陌生的天际荒原、云雾飘渺,真实的幻境让人无所适从,找不到一块宁静的栖息之所,只能一头栽入重重迷雾之中。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人类的物质文明制造了更为彻底的精神荒芜。画面中的云雾,即使再朦胧美妙,也只是一团“有毒”的云霭,而万物有灵弥散的才是“仙气”。即便眼前一切美妙之物,尽收眼底,也不过是繁华的空象。末世的气息、悲观的情绪被释放,一种宗教般的殉难情节被点燃。
影片并不是呈现一种消极的面对世界的态度,而是放在人类大历史的语境下,反思现代文明给人带来的异化。远古的洪荒蕴含的无穷的力量,当下的繁华却隐藏着无尽的荒芜。艺术家用其纯熟的绘画技巧,给一幕幕错乱的世界景观增添了许多细节的真实感,又恰到好处地弥合了真实与虚幻的时空错乱。在虚与实、真与幻的世界中,艺术像一种超声波,在你无察觉中已笼罩在你周围。
“今人之以智巧探索物界,自微观以至外空,心思耳目之所至,无所不用其极也,知识庞博浩渺,个人之有限生命只能执其一端,然世界在吾人眼中裂为知识符号的碎片,茫茫无涯,个人面对这样的世界,只感到巨大的虚无,吾人之精神亦无完整统一立足之地,陷入惶惶的辩难与争斗之中。此为现代文明之幸耶?不幸耶?”邱黯雄的《新山海经》就像是教堂里的一件穹顶壁画,它昭示的不仅是人类的命运,更是你抬头仰望时所关照的不知该如何自处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