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于生活:雕塑、色彩和身体

文 杨舒茗 译 柯玲香 图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忠实于生活:雕塑、色彩和身体(1300 至今) 

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 / 纽约

2018/3/21 - 2018/7/22


第一尊让人眼前一黑的是躺在玻璃长柜里的木制耶稣雕像,制作于 1500-1510 年的瑞士提契诺州。耶稣骨瘦如柴, 姿势扭曲,头部微抬,表情痛苦,躯干颜色像极了通过某种方法干化的尸身,但分布于右胸、双手和双脚的伤口 依然鲜红。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制有大量肢体可移动的耶稣木制雕像,用于复活节时表演耶稣复活的故 事。这种木刻耶稣雕像的四肢可以拆卸下来,供虔诚教徒清洗、拥抱、亲吻和崇拜,和躯干包好后一起下葬。教 徒们亲自参与到整个仪式其中,更加感动信服。另外一尊浑身上下伤痕累累的耶稣雕像,破烂皮肤下面能清楚看 到血管、内脏和肌肉组织,如实从字面意义上把“上帝说得吃我的肉喝我的血”血淋淋地塑造出来。宗教故事和仪 式对真假转换的逻辑应对自如,加上程式化的浸入式演绎方法,“再现”真实、“再现”神迹的力量极其强大。


艺术创作的真实感也得益于科学新技艺。此次展览中除去超写实作品外,真实展品更让人难忘。引人蜂拥而来的 大哲学家吉瑞米·边沁的尸身在另一层楼展出,头颅为蜡像。解剖技术使边沁的身体得以保留至今,此次从伦敦 大学学院被借到大都会参加展览,服饰、拐杖和座椅原样搬来,干枯头颅出于视觉顾虑留在了伦敦,导致身首分 离。但其实大都会多虑了,对比其他展品对观众的心理虐待程度,边沁的头颅恐怕很难夺取“最吓人”第一名。比 如边沁尸身旁边的一颗装在特制冰柜里的红色血头颅,由马克·奎恩于 1991 年创作的名为《自己》的头像雕塑, 是他此系列的第一件。他用近乎透明的硅胶原样复制了自己的面目头部,然后每隔六星期抽一点自己的血,一共 积攒了 5.6 升后,灌入硅胶头颅,冷冻后小心放置于冰柜中展出。“如果你拔掉冰柜电源,这个雕像就是一大摊血水。” 马克·奎恩说自己对真实生活最感兴趣,“比起金属或钢铁材料,没有比用我自己的血液制作我的头像更为真实的了。”


雕像作为真身替代或不朽替代,变化姿态即会增加复杂性和进一步混淆生死边界。尤其在雕像躺平时,是休息、 睡觉、病重还是已经死去?暂时休憩和永久安息的状态像谜一样引人深思。一间气氛怪异的展厅并行两排放了八 尊躺倒的雕像。三尊圣经故事场景;一尊完好无损西装革履光着脚安息于棺柩内的超写实肯尼迪雕像。旁边是保 罗·麦卡锡浇铸复制自己站立姿势的自雕像,他把穿着上衣裸露下体的自雕像平放在一个草坪躺椅上,一个想象 中的后院场景和不知是在睡觉还是昏迷的模糊状态立即令人信服的出现在眼前。未知状态的保罗·麦卡锡雕像紧 挨着的是披着真人长发的维纳斯上半身教剖雕像,色彩形状逼真的内脏器官、血管和组织摊在优雅动人的雕像前 胸,无法直视。直至在斜对面看了熟睡中的天仙美女雕像,不安情绪才在幻觉中稍稍平息。这尊借自伦敦美杜莎 蜡像馆的雕像内有呼吸装置,据说原型是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利伯爵夫人,身穿绚丽无比的珠宝华服,走近时能 听到真切的呼吸声,仿佛在看活着的睡美人,再近点就能闻到迷人清甜的气息了。


image.png

“忠实于生活:雕塑、色彩和身体”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分馆


image.png

托马斯·索斯伍德·斯密斯,杰瑞米·边沁的“自我 - 偶像”, 1832-42


image.png

托兰德 吹口哨的人 雕塑, 2005


image.png

柯歇斯 睡美人,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