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我创作的出发点是对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李青:灯塔与摇篮

2021年9月12日-10月27日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798艺术:此次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空间的展览“灯塔与摇篮”呈现了你的重要系列作品及2021年的新作。其中,第一空间中出现的包豪斯元素与第二空间中的作品《花园-亮灯的帐篷》分别对应了展览主题中两个关键词,指向了有关工业、理性,以及人工、自然的元素,应当如何理解它们各自在你创作中的象征性意义或内在提示?

李青:“灯塔与摇篮”是策展人崔灿灿根据我作品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元素确定的题目,展览也的确是关联到工业理性和人工自然的问题,但两个关键词也不是完全分别对应两个空间的作品内容,因为第一空间里面既有摇篮的元素,也有灯塔的元素,比如《从包豪斯或卡巴科夫的摇篮中飞向太空的人类婴儿》这件作品里也出现了包括灯塔在内的建筑意象。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工业理性的视觉形式以及它的美学概念,或者说是工业理性与理想之间的关联。因为工业理性是带有很强意识形态色彩的,从包豪斯开始就是一种非常乌托邦式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它试图通过视觉革命来塑造一种更好的社会形态,指向未来和理想的彼岸,是一个从此到彼的过程。

摇篮的意象其实也是来自于包豪斯早期的一件经典的作品,一个非常几何化、工业化的摇篮。它很好地体现了包豪斯的一种态度和理想,一种美的选择,也就是追求实用简洁以及几何化。但实际上摇篮是给婴儿使用的,婴儿柔软、脆弱的身体和工业化的造型其实是格格不入的,它没有给婴儿提供舒适感,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我选择它作为一种象征,它很典型地代表了这一设计运动跟人的本性或者自然之间的一种冲突。

第二空间中帐篷的意象的确跟第一空间中搭建起的包豪斯建筑产生了很强的对比。一个是带有一点浪漫色彩的、自然的、临时性的建筑;一个是非常工业化的、硬朗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帐篷是人在漂泊的过程中或者去到一个自然环境中才会选择的临时居所,它和我很多作品中出现的那些非常现代化、工业化的建筑,形成了一种对比,它也提示了人和世界之间的另外一种状态,一种与城市生活完全相反的状态。


798艺术:在你的很多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时空的交叠,它可以表现为新形象与旧事物的并置,也可以表现为视觉经验与美学范式的流变,有的时候,作品中的形象元素甚至是带有矛盾性的,通过这种对照你试图揭示怎样的现实或传达怎样的思索?

李青: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种矛盾对立,或者说冲突,这是我的一种叙述方式,也是关联到我对城市生活以及当下虚拟媒介与实体建筑共同塑造的空间的表达,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生存场景。
 
我创作的出发点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处境的关注,自然而然就会发现很多我们生存环境中具有强烈冲突色彩的事物,比如说新与旧、真与假、远与近、此岸与彼岸、理想与现实。尤其是在我成长的这个年代,中国经历了巨变,生存及媒介环境的改变给我的创作带来了很多元素。人和人之间的社交方式、信息分享方式影响到我们如何自我定义、自我识别,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去分享空间权力,甚至是占有、争夺空间权力,这些都充斥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所以我的作品,比如《窗》系列、《大家来找茬》系列、《互毁而同一的像》系列,都试图去呈现这种变化以及矛盾的悖论状态。在《窗》系列中,窗子本身和窗外的图像之间就存在一种冲突和距离感,它并不是在一个完全统一的叙述当中,它关联的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群,或者不同的文化背景。

798艺术:尽管你在创作中采用了包括装置、影像、现成品、行为等在内的多元形式元素,但绘画似乎始终占据着一个核心位置,可否谈谈你的相关思考?

李青:我觉得画家有一种认识世界的特别方式,这跟一直以来的训练有关系,画家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不仅仅是在识别物象,而是在拣取信息,然后通过绘画语言重组一个他所看到的世界,这是一种解构和重构的能力。所以哪怕是在运用影像、装置等其它媒介的时候,这种能力也会体现出来。比如出现在我作品中的霓虹灯、杭州房子,以及拼贴用到的材料,其实都是一些唾手可得的素材,但是我会对他们进行编辑重组,这就跟解构和重构的能力有关系。

798艺术:你的作品包含了对历史、社会、观看机制等问题的思考,是否可以说你在绘画中呈现的更多是一种观念层面上的现实?对绘画边界与可能性的延展是否也是你在创作实践中有意探索的一个重要方向?

李青:今天我觉得很难用“现实主义”或者“形式主义”来概括一个艺术家,或者说今天艺术家的工作方式是混杂的,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当中,所以我作品里面有现实主义的部分,也有形式主义的部分,我觉得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形式就是现实,现实也是由形式所构成的。
 
艺术家对现实所做的一点小小的介入,可能也要通过一些形式的手段。日常工作当中,在选择形态、颜色、材料和肌理的时候其实也关联着这个现实。所以形式语言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自于现实。比如我们可以把窗子看成一个抽象的结构,也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现实的东西,它有自己的历史,可能关联到使用窗子的人,也可能关联到窗子外面所看到的风景。我觉得画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这些现实解构和重组,或者说把它变成一种流动的媒介。对我来讲,我生活在今天中国的环境当中,对现实有很多感触,所以我所选择的形式跟现实本身还是有很强的关联性。

798艺术:你作品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极为丰富多元的,无论是视觉图像,抑或文字符号,它们看似无关、跳跃、随机,却又被某种暗含其中的线索所串连,你在创作中遴选、编织信息的依据和逻辑是什么?
 
李青:的确,我创作的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丰富的信息库,我平时收集了很多用以创作的素材,但是在具体编辑的时候,我会寻找信息之间互相关联、相似,但又不同,甚至带有冲突性的地方。它其实也很像一个游戏,在不停拣取这些信息的过程当中,寻找它们之间或直观、或复杂的关联。直观的关联可能就是使用了一种相似颜色或者相似造型,比如一个建筑跟雕塑之间的相似性代表了同一种美学。而在部分《窗子》系列的作品中,立方体的格子里面有一些球形的建筑,这是一种带有冲突的关联。此外,窗子本身和窗外建筑有很大的时间跨度,这里面也存在一种冲突,有时候创作其实就是在协调各种关系,包括来自图像背后的文化和历史信息之间更加复杂的关联。

798艺术:在结构的重叠与信息的重组过程中,一种观看与认知上的屏障也由此产生,或者说,观者以固有的认知途径、思维惯性对作品进行的“解读”可能是无效的,亦可能产生“误读”,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李青:我觉得好的作品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念表达或情绪表现,而是要让观众能够通过作品抵达一个超越日常或者超越现实的地方。作品是一个通道,而不是一堵墙,观众会从中有所发现或者有所感悟,但是具体是何种发现与感悟,这个应该是开放的,它可能关系到每一个观众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环境,自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所以有时候艺术家使用一个图像的时候,所想的并不只是图像看起来的那个样子,而是背后的一层意思。我试图通过改变物象或者改变图像的发生环境,把它潜在的意义传达给观众,它会刷新观众对图像的认知。也就是首先把它抛入一个新的语境当中,把它陌生化,然后激发观众重新理解这个图像。

640.jpg

640-5.jpg

李青“灯塔与摇篮”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640-2.jpg

《从包豪斯或卡巴科夫的摇篮中飞向太空的人类婴儿》布面油彩、丙烯、印刷品 480×180 cm 2021

640-3.jpg

《曲与直》木、金属、有机玻璃、油彩、油画棒、印刷品、卷发棒、铝塑板 124.5×120.5×7cm 2017-2018


640-4.jpg

《互毁而同一的像·形体美学》照片2幅 尺寸可变2 布面油画 180×140cm×2 2021


采访:王薇
图片提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