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记录时光的标本
对我来讲,摄影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都是下意识的动作。
798艺术:在十多年前拍摄事件和活动现场的珍贵影像是出于什么原因让你留存至今?与职业有关吗?
杨超:当然与职业有关。从我创立今日美术馆的影像中心时起,就一直搜集记录着与当代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实践有关的影像资料,也有做展览的计划。后来,由于那时美术馆的人力、财力资源比较紧张,而且这项工作并不能为美术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我的计划也随之被迫搁置。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工作之余,我会尽自己所能拍摄一些与当代艺术相关的照片。基于自身的便利条件,我希望用影像的方式把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着的事件和人物记录下来,为将来想要研究和查阅这方面资料的人们提供一些线索和真实的数据。在拍摄时为了尽量保持活动现场的真实性,后期很少对片子进行修改,现在看来,十多年前我有意或无意拍下的图像,影像价值和文献价值是很高的。
杨超的影像(2005-2007)第零空间展览现场
798艺术:展览现场可以看到你为照片撰写的展签,这些展签是拍摄照片时写下的记录还是现在回看照片时留下的感慨?杨超:我在拍摄前会对要拍的人物或事物做出相应的了解,这样,心中也会对拍摄内容和效果有一定的预期。让我印象深刻的拍摄内容,不管什么时候拿出照片,都能完整的讲出它背后的故事。比如2006年,我为吴冠中老师的作品拍摄照片,工作完成后,他邀请我去画室参观,还会指点我一些拍片子的构图技巧,给了我很多启发......
吴冠中在家里画室 2006年
798艺术:作为一名有多年拍摄经历的资深摄影艺术家,你是怎样不断保持着对摄影的热情的?杨超:直接原因是兴趣爱好。很多人的爱好会持续很长时间,这是人的天性。二十年前,我开始接触和学习摄影时,就很热爱拍摄这项工作,现在依然对它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我会时不时的从家中的防潮柜里拿出陪伴我多年的老伙伴——胶片相机,一遍又一遍的擦拭它每个零件。如果时间允许,我也会用胶片相机选择性的创作一些作品。我想,这应该算是摄影艺术家必不可少的情怀吧。肖像摄影
798艺术:除了工作上的需要,你平时会用摄影、摄像来记录生活吗?
杨超:答案是肯定的,我非常喜欢用摄影、摄像来记录生活。比起手机和专业相机,我更习惯随身带一个小卡片机来拍摄。卡片机拍出来的感觉比手机好,体积又比专业相机小得多,可以帮助我最大限度的拍出真实状态。对我来讲,摄影既是工作也是生活,或者说,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都是下意识的动作。当我对眼前的影像很有感触时,就会拍下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在整理时,才会考虑如何根据拍摄内容去编辑处理。
栗宪庭在宋庄 2005年
798艺术:你在艺术和文物的摄影创作方面非常有经验,每次拍摄之前,你都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工作?或者需要对拍摄对象有怎样的了解?杨超:对艺术品和文物的摄影需要用到专业的拍摄手法,每次拍摄前,我一定会尽可能的了解这些拍摄对象。例如,我常年拍摄的博物馆藏品主题,除了对内容本身做一些调查和研究之外,还要熟悉它周围的环境。了解得越多、越全面,才有助于我拍摄时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我会借鉴以前摄影师拍出的作品,研究当时的人们对拍摄效果的评价,再结合自己的想法,用新的角度、新的手法呈现出来。影像拍摄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我更珍惜的是近距离观摩文物和艺术品的机会。我会努力学习和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经验累积把文物的美用拍摄的手法表现出来,再受之于大众,让更多的人领略文物之美,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
在建中的宋庄美术馆 2005年
798艺术:作为摄影师往往需要具备探索外界的能力,但作为创作者则更多的需要挖掘自己的内在,请谈谈在摄影之外,你是如何拓展自己的内在视野的?杨超:我拍摄的方向分为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两大方面,我更倾向于在传统文化里找营养,传统文化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挖掘的东西。我还会学习与装置艺术相关的知识,艺术是相通的,不要局限在摄影。
杨超的影像(2005-2007)第零空间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