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军:交互的认知盲差

在我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唤起内心对客观对象一种新的体验与认知。艺术的可能性就在于让我们的认知回到“混沌”的状态,去感知世界的丰富性。如果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力就像是一块板结的土壤,那艺术的目的就是让土壤重新回到肥沃且松软的状态中。

——王礼军


798艺术:《盲盒J》中所用到的材料都是你平时创作“剔除”的各种木方、木块,你认为这算是一种循环的再创作吗?

王礼军:简单来讲,这当然算是一种有循环意味的创作方式。我的一些作品用到了很多现成品,作品完成,展览结束后,离开了它的语境,就可以对它进行拆除或者再造。《盲盒》中用到的材料就是这样产生的“边角料”,但作为材料本身,这些被“剔除”的木方、木块依旧是完整的材料,可以用于创作。其实这也是我一贯的创作习惯。


我想,“循环的再创作”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方面指物质载体的循环,另一方面指的是关于作品本身的循环。



798艺术:你是从何得之“盲盒”一词的?

王礼军:几年前,因为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谈起过“盲盒”这个概念,当时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和了解它。但在我这次创作的《盲盒J》项目中仅仅算是一种形式的借用吧......



798艺术:你有接触过市面上的盲盒文化吗?或是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

王礼军:我并没有接触和体验过市面上的盲盒,也不太了解盲盒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发生的,因此我个人对盲盒没有很强烈的参与感和热情。在我想当然的认识中“盲盒”是一件诱导人经常去参与的事情,它带给人们的是对未知事物的渴望与期待。市面意义上的盲盒文化与我的作品可能并不存在直接联系,我只是对“盲”这个概念和交互参与感兴趣。


798艺术:《盲盒J》项目结合了当下流行的盲盒文化,与观众的互动性非常强,请谈谈此项目的想法来源

王礼军:《盲盒J》项目主要想探讨一个有关价值判断的认知问题。如果把艺术作品放在艺术品市场中来看,它的流通是通过价格来标示价值的。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品是通过艺术家的自我消耗而完成的,这时它的价值大小就等于艺术家自我消耗的值,包括思想、技巧、时间等。但有时,即使我完成了自我消耗,作品还是没有成型,把没有成型的作品销毁掉其实是对工作的一种反叛,也是对作品价值的一种提纯。这类没有成型的作品常常让我感到“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有时也不知如何处理。我会经常思考作品对自己有着怎样的价值?对别人又有什么价值?最后,我借用盲盒的形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用平时创作“剔除”的各种木方、木块等材料制作出类似现代主义风格的小雕塑作品,把它们放入纸盒内形成盲盒。观众可以随意挑选一个盲盒并带走。不过在带走盲盒前,观众需要根据自己对盒中作品的想象或者自己的喜好,挑选一个颜色在画布上涂满一个小方格。最终盲盒被观众全部带走,而画布上的方格也将涂满颜色,成为由此衍生出的作品。观众花一分钟涂一个方格颜色,带走我花一个小时制作的小雕塑。在互动中,雕塑的物体置换成平面的涂鸦,而创作者也在与观众的互换中完成了自我的消耗。



798艺术:你在展览文章中提到“盲盒是交互的认知盲差”,这种未知的认知盲差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王礼军:在这种交互中,观众的反映是我无法预计的,因此我不会刻意探知观众反馈给我的内容。不过在今年的苏州金鸡湖双年展上一位观众的反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到达展览现场时墙上的画布已被画满,盲盒也被拿空,但还是在现场留下了一张字条。他觉得通过我的作品让他认识到原来艺术还有着这么不一样的方式。


798艺术:《盲盒J》中现代主义风格的小雕塑作品的造型、木方木块数量以及色彩搭配上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


王礼军:仔细想想,这些小雕塑作品确实是被很多东西所限定着的。作品的大小和木方木块的数量被底台限制;颜色上,为了降低纯度,我会在大量的颜料中加一些白,把对比度控制在一定和谐范围内,同时也要保证明度的清澈感;我想这种对色彩的所谓修养一定是和在美院接受的教育有关。


798艺术:《盲盒J》项目在多个展览中都有涉及,未来有打算把所有与观众共同完成的平面涂鸦作品一同展出吗?


王礼军:目前没有规划过。我只是比较在意这个项目在进行时带给我的感知与感受,或者说是一种代谢吧。

29b0ad8226f1836906909abbff0c4a3.jpg


d80b4002dabc43d2c195a9b0276852e.jpg

30dc2dfe7ee265084f3857fc1145272.jpg

373a81dbb86b89f9115d7f0ab8e795c.jpg
采访/撰文:TaeTae
图片提供:艺术家王礼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