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现场|艺术能量的永恒转换




艺术的核心力量,在于转化与赋能。日常的功能性物件,在文化空间中重生为纪念碑式的存在。它将平凡转化为崇高,将差异转化为理解,并在时间的洪流中,持续迸发着照亮心灵、连接世界的永恒能量。




星空间|秦观伟:无尽_01

常青北京|二十周年特展: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_02


a9b9334b5b9a5042e573edcb352637cd.png


秦观伟:无尽



星空间

2025.5.20-6.28




在脱离上下文的情况下,你走入秦观伟的“无尽”会像是走入一片冬天的树林,又像是走入了某片古老的废墟。那些曾在驯马场中横向划定界限的木质围栏,如今被直立在展厅中央,列阵如林。它们不再构成边界,而成为空间的本体。策展人陈鋆尧以“边界与反抗”作为展览的核心母题,确立了一种带有身体压迫感的空间叙事结构,将木栏原有的物理功用和象征维度彻底抽离并重新演绎。

6da68db5e4b72bbba7fe2cb36cb71ef1.jpeg

“秦观伟:无尽”展览现场,星空间,北京


正如策展文章中所言,成年马本可轻易越过不足肩高的围栏,却反复啃咬——抗争的行为最终确认了被圈养的身份。看似简单的展览借此提出一个张力十足的问题:边界的存在,是因为物理的阻挡,还是来自主体的认同?当这些木栏在展厅中被赋予雕塑的尊严,其表面的伤痕——由牙、由时间、由天气留下——便成为一种观看的文本。


980fd150a5dec89f3c4f91a07faa6613.jpeg

秦观伟于工作室手持马场木质围栏,2025,摄影:陈鋆尧




秦观伟并未选择以创作填补意义的空间,而是以极小的干预放大材料的历史。他将木栏从横置变为竖直,仅此一举,便将功能性的物件转化为纪念碑式的存在。这种转换不仅是结构的转向,也是语义的翻转。原本是为了圈禁而存在的工具,如今被悬置于文化空间之中,承载起观看、象征乃至历史回响的多重责任。



0e0e436c7a7d02b5f78a394a7353d361.jpeg


“秦观伟:无尽”展览现场,星空间,北京



而当观众进入木栏构成的“森林”时,木栏阻挡了视线,也阻断了步伐。这是一次空间上的突变,也是对无形边界的另类模拟。秦观伟让观众在木柱之间穿梭,不断调整身体与物的关系。这种体验近乎某种公案式的观念训练:边界不是外在对象,而是被我们以行为反复确认的那条线。


当我们站在展厅之中,抬头望见齿痕如阶、裂纹如碑,便体会到“无尽”真正的力量所在:它是一段关于动物、边界与权力的隐秘关系,显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腾转挪移之间。



9bf866cdb2478f9c049b1102a5f9eefb.jpeg

0f239a0cc5f14ada40a715a79b259087.jpeg

354aaf85f84c4eaed54c51abcba2bbaa.jpeg

e437b6b19164f10fba9627fb1863baa2.jpeg

14cb903f3db7558650bff9d7d103c94f.jpeg

0bd23c4b34bfb6d2bc1b6092520bc043.jpeg

“秦观伟:无尽”展览现场,星空间,北京


93a29dfec982d8142c5af4ab079d4212.png


常青画廊北京二十周年特展

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



常青画廊

2025.5.21-8.24



常青画廊北京798空间在今年迎来了二十岁的“生日”。在这特殊时刻,群展《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既是对画廊发展历程的回溯,也是一次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凝望与回应。参展的作品来自与画廊有着密切联系的15位艺术家,他们见证了常青北京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时刻,用作品串联起一场又一场思想与感官的跨文化对话。


正如三位创始人希望用“常青”(Continua)表达的理念——“通过艺术在过去、当下和未来之间建立联系并将之升华”,画廊多年的艺术探索在时间的积淀下呈现出多元而又丰富的面貌。这里不仅是中国观众了解丹尼尔·布伦、安尼施·卡普尔、安东尼·葛姆雷等国际艺术界最受瞩目的艺术家的重要窗口,也支持了孙原&彭禹、庄辉、阚萱等中国本土艺术家对于东方语境的自我表达。


f8f54aafed93ca973ff605440a3947e3.jpeg丹尼尔·布伦,《颜色与投影》系列,2006-2025,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17cb9f94ba387f67eefbdb4944fd34be.jpeg

(左一及右一)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镜面倍增与分割》系列,1975 - 2023,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中)安尼施·卡普尔,《蓝紫色上紫罗兰珠光》,2013,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2005年,常青画廊在798开设了首个于创始地意大利圣吉米那诺之外的海外空间。这是对已故艺术家陈箴的致敬,也让常青成为最早一批入驻中国的国际画廊。在展览现场,陈箴的装置《历史的地基》以燃烧后的报纸等材料隐喻历史痕迹,探讨有关文明发展中的深层命题。


a1d67ddfa3a114d75bc6381c6fb99677.jpeg

陈箴,《历史的地基》,1993,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展厅中央,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的摄影作品《爱你让我精疲力尽》为进入展厅的观众打开了通往遥远海岛的通道,海风拂面,呼吸带着咸味的潮湿空气......正如常青一直所做的,将我们引向具有不同风景的目的地。


ca29ba6a14b578304f6f021d2b856152.jpeg

乔瓦尼·欧祖拉,《爱你让我精疲力尽》,2025,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而流逝的时间,以经验的形式融入生命。在赛尔斯(Serse)描绘的细节近乎极致的广阔水面中,人的主体性被隐去、时间的参考系消失,自然的崇高与浪漫得以显现;走进汉斯·欧普·德·贝克(Hans Op de Beeck)用影像创造的世界,游离于现实与梦境的神秘场域变得迷幻且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时间正安静且均匀地流淌。



d20941116d62bf8f233a257213ca566b.jpeg

赛尔斯,《水面》,2015,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bb3ba38060273fb828fb5823d0aee6f0.jpeg


汉斯·欧普·德·贝克,《灭点》,2023,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策展人俞可在展览前言中提到“那些被艺术唤起的激情,则是为了让我们经历的时间变得有价值。”在漫长的时间维度上,短视与偏见将被过滤,呈现出更客观的社会图景。


常青北京在二十年里用60多场展览,将8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带到了中国观众面前,在差异中用艺术创造文化交流互鉴的契机。经历了不同时期世界局势变化带来的危机,常青画廊仍然“常青”,时间——终将为艺术的价值提供独特的答案。


47b05e5e1229243ce75f4eb9432e6833.jpeg

e1d1ddf9c214572f49718f09d6772b40.jpeg

63d208dc03eaf015376ec7615122436f.jpeg

bc10654b00e03453ba3bef5b23bc2b2d.jpeg

“常青画廊北京二十周年特展:时间知道艺术的答案”展览现场 ,常青画廊,北京,摄影:董林,©艺术家与常青画廊








撰文/LarryZ、Rita

编辑/Rita